【摘要】黑龙潭,位于丽江城北,象山西麓,是丽江古城里一座自然与人文珠联璧合的古典园林,有丽江“明清建筑博物馆”之美誉,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(李金星 摄)
黑龙潭,也称玉泉公园,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西麓,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,海拔2416米,据中心点得月楼全球卫星定位仪测定,其地理位置为北纬26° 53 16.0",东经100° 13 59.4"。黑龙潭由玉龙雪山东面的九子海洼地及其周边山系的泉水,通过断裂地层从象山西麓几个隙罅中涌出,汇聚成渊。潭水清澈如玉,故有“玉泉”之称。乾隆《丽江府志略》载:“郡城北五里许,象山之麓有泉焉,沮洳觱沸,出山根石发间,清莹秀澈,可镜须眉,混混汩汩,汇为河流,南注里馀,支分三岐。”[1](艺文略P268)光绪十二年(1886),丽江知府欧阳仪诗曰:“丽郡城北,象山之下,孕此灵泉,澎湃犇泻。樛木翳日,绝壑通幽;窅曲涋黝,实为龙湫。”[2]
黑龙潭,是丽江古城的水源,泉水从锁翠桥倾泄而下,一里之后,从玉龙桥分流三泉,缠绵曲折,穿街过巷,流经古城。黑龙潭,是古城的血脉,自古以来就是古城不可或缺、赖以庇荫的水环境。因为水,丽江古城得以诸多美名:“东方威尼斯” “高原姑苏” “家家小桥,户户垂柳”等等,正如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所评价:“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,这一系统纵横交错,精巧独特,至今仍在有效发挥着作用。”
黑龙潭的水系和建筑,蕴含着一个人文和天然巧夺天工的阴阳八卦布局。象山之麓,龙神祠旁,水陆相环,犹如一幅天然的阴阳太极图。人们在潭中少阳处筑起一个八卦形基台,立得月楼于其上;往南百米处,东西横贯着一道水堤,上开9个泄水口,寓意“阴阳定八卦,八卦定九宫。”玉水从黑龙潭流向古城,主脉上建有7座桥,自锁翠桥开始,屹跨中河的有双石桥(今称玉龙桥)、大石桥、百岁桥、万子桥、南门桥和玉龙锁脉桥(也称“七星桥”),此为“九宫挂七星”。过去丽江古城有8处“惜字炉”,用砖石建成,有宝塔型、亭阁型、楼台型几种,高1米多,是昔日读书人焚烧文字纸张的地方。双石桥、大石桥畔各有2个,万字桥、南门桥、玉龙锁脉桥畔和雪山书院旁各有1个,是为“七星挂八斗”。黑龙潭及其水系形成“阴阳定八卦、八卦定九宫、九宫挂七星、七星挂八斗”的布局[3](P106)。

黑龙潭,原名玉泉。最早的建筑是清乾隆二年(1737)的龙神祠和冷暖亭。南端清泉溢口处,清中叶建有锁翠桥。光绪二年(1876),再添得月楼和戏台。光绪十五年(1889),玉泉龙潭被光绪帝敕封为“龙神”,悬匾“龙神祠”。光绪十八年(1892)改名黑龙潭[4](P119)。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,人们将文明坊、一文亭、五凤楼、解脱林门楼、光碧楼等古建筑及原木府忠义坊前的石狮迁建于黑龙潭,逐步扩建成以水为脉、以文为魂的古典园林胜地。园林依山面水,象山东卧,玉龙潜隐;寒潭濑玉,樛木浓荫;阆苑琼楼,立水畔泉;天然美景,不假人工;奇绝盛境,蔚为大观。黑龙潭素有“丽江明清建筑博物馆”之称,1996年,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97年12月,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2006年5月25日,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文明坊,原清代文庙的门楼,乾隆五年(1740),知府管学宣、教授万咸燕建[5](学校略P141)。“咸丰间,文明坊毁于兵燹。光绪十一年(1885),绅士重修。” [6](卷四.学校志,庙学P151)1966年迁建于黑龙潭,作为公园大门。文明坊为3门10柱牌楼,面西而立。平面长方形,面阔3间,10米;进深2间,3.28米。进深之间,柱距较短,两端山柱,包于墙中,用以稳固牌楼。明间较次间阔,亦较次间高;歇山顶,正脊饰螭吻,翼角舒展,飞檐起翘,如鸟斯飞,气势非凡。明间斗拱三跳,次间两跳,皆具斜拱。彩绘精美,雕刻精湛。两侧墙体,作八字影壁。四尊石狮,肌理秀美,雄踞门前。石狮原是木氏土司衙署忠义石牌坊前的遗物,明天启初年木增所制,1966年忠义坊毁后迁于此处。牌楼正面,原悬挂著名艺术家吴作人先生所书“玉泉公园”匾牌,1998年恢复原名“黑龙潭”,由云南省书协主席、纳西族著名书法家李群杰先生题写;牌楼背面,悬旧匾“文明坊”,朱底金字,款识“大清光绪辛卯年,中秋月榖旦”。

黑龙潭中一座小巧的亭阁,“建于清代中叶” [7](卷三十一,文物)。相传有一位纳西老妪,一生积德行善,虽然十分贫穷,却发愿要建一座亭子让人们遮风避雨,休憩纳凉。不论酷暑严冬,她每天站在路口,向行人乞讨募化,凡愿捐助者,她每次只讨要一文铜钱。几年积累,终遂其愿,建成小亭,世人称之“一文亭”[8]。它原是古城木氏廨舍玉皇阁前池子里的一个亭子。民国三十一年(1942),因扩充设在玉皇阁内的学校,富商李达三捐献了196亩农田作为学校经费,便将此亭改名为“鸿藻亭”,用于纪念其父李鸿藻先生,并将此亭移至忠义坊西侧的池子中。1964年,迁建于黑龙潭中。一文亭,单檐六柱攒尖顶木结构建筑,出水高约4米,台基1.64米,南北边长3.04米,东西边宽2.60米。灰瓦红柱,六角飞晕,周围凭栏,小巧玲珑,亭亭玉立。

(李金星 摄)
清代一座三孔廊式风雨桥,位于黑龙潭南端清泉溢出口。桥东西长14米,南北宽3.30米,中孔跨径2.6米,左右两孔各为2米。桥廊木作,两端置悬山顶桥亭,桥亭间为桥廊,人字坡顶,灰瓦屋面。桥面铺彩花石板,桥廊两侧,设有靠座。桥西悬“漾青”匾,桥南挂“锁翠”额,系光绪三年(1887)丽江知府许其翔所书,喻意要将黑龙潭的秀美风光,永远锁住。桥西柱上,悬有一联:惊涛撼树正晴雪,
写尽了黑龙潭特有的景致。桥下泉水从嶙峋山石间奔泻而下,飞珠溅玉,涛声如雷。一桥之隔,一侧静谧如镜,一侧惊涛撼树,溅玉喷雪。

解脱林,也称福国寺,明清时期丽江一座著名的佛寺,位于玉龙县白沙乡芝山山腰。明万历时木增所建。洛克说:“这个寺庙是木生白所建”, “建立的日期必然在1600年—1646年这段时期内,很有可能是在17世纪初。” [9](P132)它的具体始建年代,有两种说法:其一、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(1601),如郭大烈、和志武[10](P389)及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》[11](卷三十三,宗教P867)等;其二、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(1609),见杨林军《徐霞客与丽江》[12](P128)。“解脱”为佛家用语,梵文mukti的意译,僧人修行时,脱离苦恼业报,自在无碍,叫“解脱”。乾隆甲辰(1874)前后,福国寺住锡僧宛嘉解释说:“名‘解脱’者,以未建寺先土人甚多疾厄,愿解而脱之,故云。”[13]卷八艺文志中引P432)“解”在这里发音jiě,而丽江一域一直称之为解(xiè)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到丽江做知府的吴大勋在他撰写的《滇南见闻录》中,称解脱林为“懈头岭喇嘛庙”[14](卷十二培风束水)。洛克在《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》中也写作“修(Khyu)脱林居”[15](P132)。“修”是纳西语发“解(xiè)字的变音。解(xiè),通懈,“松懈、不紧张”之意。纳西人之所以称之为解(xiè)脱林,大概就是取通假字“懈”的意思;僧隐寺刹,修行林中,但求轻松怡然,无忧于世,命之解(xiè)脱林,盖由其缘吧。此寺初名安乐寺,由汉传佛教和尚主寺修持。万历三十八年(1610),藏传佛教噶玛噶举二宝法王朝圣鸡足山回西藏,挑选了6名纳西弟子带到楚布寺,经数年学习后返回解脱林,从此解脱林开始有了喇嘛僧侣[16](P5)。木增母亲信佛。明天启四年(1624),木增上书万历熹宗皇帝,替母祈请佛经。熹宗感念其孝,御赐佛经一部,御赐匾额“福国寺”。木增藏佛经于法云阁。《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记》载:“因隐公(木增)为太淑人遣使诣阙,以请龙藏。天子嘉其孝也,御赐今额。”[17]《皇明恩纶录》中收有明天启四年(1624)七月六日的一道圣旨,曰:“云南丽江军民府土知府加升布政使司右参政木增,近该尔奏称,尔母罗氏,捐资崇建悉檀、福国二寺,奏请藏经,崇奏佛刹,以光佛教,以祝国厘,该部议复,特允所请,赐尔藏经……印造全藏六百七十八函,施舍在京及天下名寺院,永垂不朽。”[18](P60)由于皇帝敕封,福国寺声名鹊起,成为丽江首刹。天启丁卯年(1627),木增请鹤庆知府张学懋作记,记中称福国寺:“林中梵刹,危楼飞观,绘椽薄栌,金碧辉映。”[19]崇祯十二年(1639)农历二月,徐霞客到丽江,在福国寺住了8天,为木增编校《云薖淡墨》。徐霞客记道:“解脱林倚白沙坞西界之山,其山乃雪山之南,十和后山之北,连拥与东界翠屏、象眠诸山,夹白沙为黄峰后坞者也。寺当半山,东向,以翠屏为案,乃丽江之首刹,即玉龙寺之在雪山者,不及也。寺门庑阶级皆极整,而中殿不宏,佛像亦不高巨,然崇饰庄严,壁宇清洁,皆他处所无。正殿之后,层台高拱,上建法云阁,八角层甍,极其宏丽,内置万历时所赐《藏经》焉。阁前有两庑,余寓南庑中。两庑之外,南有圆殿,以茅为顶,而中实砖盘。佛像乃白石刻成者,甚古而精致。中止一像,而无旁列,甚得清净之意。其前即斋堂香积也。北亦有圆阁一座,而上启层窗,阁前有楼三楹,雕窗文,俱饰金碧,乃木公燕憩之处,扃而不开,其前即设宴之所也。其净室在寺右上坡,门亦东向,在堂三重,皆不甚宏敞,四面环垣仅及肩,然乔松连幄,颇饶烟霞之气。”[20](卷七下,滇游日记七P876—877)文中徐霞客对形式多样的解脱林作了详细介绍。

清顺治己丑年(1649),噶玛噶举黑帽系十世活佛却英多吉,“自西藏来,住锡解脱林,为四众说法人物。”[21](人物略P180)自此以来,解脱林逐渐成为众多藏传佛教噶举派僧侣咸集之地。清康熙十八年(1679),福国寺改宗为藏传佛教喇嘛寺,藏名为“奥米南林”,是丽江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[22](P389)。乾隆乙巳年(1785),知府龚云鹤维修[23](卷八,艺文志中引P432)。“同治甲子年(1864)正月毁于兵。光绪壬午年(1882),寺僧重建。”[24](卷四,祠祀志.寺观P185)福国寺是丽江最大的寺庙,占地越百亩,香火最旺时,有寺刹5院,僧寮18处,喇嘛180多人,收地租1000多石[25](卷三十三,宗教P867)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),开办佛寺汉文班,影响颇巨[26](P7)。民国时,僧人在周边开荒种地,种植玉米、蔬菜、水果等;开办蚕桑、纺织训练班,建立铁农具厂、瓦厂等,以期解决日用之需,但入不敷出。1949年解放后,佛像被捣毁,寺院土地收归农民所有,喇嘛被遣返归乡;人民公社合作化时,福国寺被白沙大队改造成饲养牲畜的场所,法云阁五凤楼成了粮场;周边林木遭到砍伐,建筑日渐倾颓。1979年,邑人为保护文物古迹,将法云阁从芝山拆卸移至黑龙潭北侧复原,将解脱林大门拆卸移至公园南端复原,两处建筑得以保护。解脱林门楼,位于黑龙潭公园南面的山坡上,坐南朝北,长方形,面阔5间,9.96米;进深4间,9.96米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。上檐置如意式斗拱,两跳五踩;明间檐柱外,再添二柱,高出一楼屋面,托起一座屋架,在碧瓦红楹前,造就出一道层次分明、线条丰富、变幻无常的门楼来;门上飞檐反宇,朱榭雕阑;飞檐之下,置斗拱,五跳十一踩,皆出斜拱。整座建筑十个翼角,如鸟展翅,灵动典雅。五凤楼,又称法云阁,位于象山西麓,龙潭东北岸,由五凤楼、山门和两厢组成。五凤楼是黑龙潭的核心建筑,东依象山,面西而建,平面呈“亚”字形,周设游廊,面阔5间,18.9米;进深5间,17.78米,高约20米,32根柱子落地,三重檐攒尖顶楼阁式建筑。一楼无斗拱,梁枋槅扇,精雕细镂,穷尽雕丽,巧妙绝伦;彩绘复杂多变,结构奇巧华丽,神工天成,美轮美奂。二楼四面,向外施四个歇山,八角飞甍,翘翼反宇,檐下置如意斗拱,三跳七踩,皆出斜拱;三楼斗拱繁密,亦三跳七踩,集米字拱、十字拱和如意拱为一体,匠心独运,装饰性很强。整座建筑,屋顶极富变化,20个翼角犬牙交错,从任何角度望去,如同5只展翅欲飞的凤凰,故有五凤楼”称誉。门楼为长方形,面阔5间,15.2米;进深2间,3.56米。明间高于次间和稍间,单檐歇山顶,如意斗拱,出檐三跳,皆出斜拱。门额之上,悬“高山流水”匾牌;次间和稍间斗拱简单,两跳五踩,亦出斜拱。
两厢对称分布在五凤楼的两侧,重檐歇山顶,两步厦立人屋架,面阔5间,16.72米,进深2间,6米。北厢楼上,传为徐霞客住宿8日之所,在此完成了木增诗集《云薖淡墨》的编校工作。五凤楼结构巧妙,雕刻精美,彩绘绚丽,极具特色,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古代建筑。丽江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对五凤楼的保护维修。1974年实施五凤楼和解脱林门楼的迁建工程,1979年竣工。1984年,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博物馆成立,馆址设在五凤楼中。1987年修葺。1996年“2.3”地震后,五凤楼受损严重,1999年得以修复。2017年,在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,再次对五凤楼进行了全面修缮,五凤楼古貌依然。
一座现代石拱桥,东西横贯于黑龙潭上,如长虹卧波,将潭面一分为二。1951年,此桥在九眼水堤原址上建成,大理石造,长24.50米,宽3.14米,由五个大小不同的半圆拱组成,最高处出水面3.60米。因有五个半圆桥拱,世称“五孔桥”。桥栏柱头,交错刻有大象和狮子,“象”和“狮”与“相思” “相识”谐音,今人附会作“相思桥”。石桥如一带白玉,横波碧水,也称“玉带桥”。
光碧楼,出入木氏府衙玉音楼、三清殿前的一座门楼。《光绪丽江府志》载:“玉皇阁,旧名光碧楼,在木土判署右,明万历年间,土司木氏建。乾隆年间,郡民改建。咸丰年间,回兵拆坏,光绪戊子年(1888),郡民募化重修。” [27](卷四,祠祀志,寺观P185)民国时期,玉皇阁初为丽江县教育局、丽江县民众教育馆、丽江县图书馆。民国三十年(1941),成立丽江县立中学,光碧楼为教室。1949年解放后,玉皇阁为丽江县政务委员会办公地,丽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县人民政府迁出之后,玉音楼、三清殿等建筑在“文革”中被拆毁。光碧楼于1982年迁建于黑龙潭公园内。现划属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所有。光碧楼,地处象山西南麓,坐东朝西。平面长方形,面阔5间,12.96米;进深5间,8.70米。重檐歇山顶,抬梁式屋架。两层8个翼角,如鸟斯飞,十分灵动。底层无斗拱,二楼斗拱出檐,三跳六踩,皆出斜拱;屋内斗拱也为三跳,四周斗架构成覆斗形藻井,以斗拱承载屋架,十分独特。明间置六合门,正面雕花鸟图,后面雕四季博古,皆上金色,古拙典雅。
(李金星 摄)
清代丽江一座著名的坛庙祠堂,为黑龙潭主要建筑,含戏台、得月楼,分布在一组造型典雅、和谐而又变幻无穷的主轴线上,占地面积1072.92平方米。《光绪丽江府志》载:“玉泉龙王庙,在府城北象山麓。乾隆二年(1737),知府管学宣、经历赵良辅倡建。”《云南通志》:“(乾隆)六十年(1795),知府樊士鉴修建。光绪十八年(1892),职绅和即贵并六坛人等重修。”光绪十五年(1889),玉泉龙潭被光绪皇帝敕封为“玉泉龙神” [28](卷四,祠祀志,典祀P177—180),今匾“玉水龙宫”。龙神祠为四合五天井大院,有门楼、两厢和大殿。2003年10月18日凌晨,大殿失火焚毁,年底重建。大殿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,面阔3间,12.8米;进深3间,10米。斗拱二跳五踩,皆出斜拱;殿内神龛,塑龙王像;殿前有月台和垂带踏跺,院中四围走廊畅通。门楼重檐歇山顶,面阔7间,21.60米;进深3间,8.84米。门楼高悬“天光云影”四字榜书,每字有1.2米见方,骨力苍劲,铁笔如椽。
丽江最早的戏台之一,位于龙神祠前,原址上曾建有一个冷暖亭。《光绪丽江府志》载:“冷暖亭,系王太守厚庆所题。在象山麓潴水塘,清波荡漾,活水潆洄,中亭翼然,塘水左冷右暖,故以名亭。”[29](卷八,艺文志下,胜迹P496)光绪十八年(1892),大研里云坛村民集资,“在冷暖亭旧址上修建了一座戏台。”[30](P119)戏台坐西朝东,面龙神祠面建,面阔3间,11.66米;进深3间,6.74米;明间较宽,向外延伸再添2柱,形成凸字形结构。平面功能分为前台和后台,向前凸出的部分,构成前台;后台是演员休息和化妆的空间,前台是建筑的主体部分,起角架斗的大制木结构,屋面是九脊歇山顶,飞檐挑角,如翼斯展;斗拱十分简单,一跳三踩。花板花罩垂花装饰,天棚装天花板,彩绘天女散花,梁坊或雕或彩,神工意匠。
得月楼位于黑龙潭湖心,是黑龙潭的主景。关于得月楼的建成,《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》记载:“始建于清光绪二年(1876)” [31](卷三十一文物P7)。据说是由丽江古城绅士杨兆瑞先生集资所建。杨兆瑞一次游览杭州西湖,见一座三层楼阁,形如鹤立,檐展似凤,十分喜欢,想在丽江黑龙潭仿建一座。他请了当地一位工匠,用木做了一个模型,带回丽江,筹集款项,请能工巧匠,仿照模型,在黑龙潭造了此楼。古城新华街赐进士杨道田先生取名“得月楼”,寓意近水楼台,应先得月。牛相奎先生在《玉水龙潭话今昔》中写到,得月楼建于清光绪十八年(1892)。文中说:“公元1892年,大研里云坛村民集资重修玉泉龙神祠。筑堤阔潭,修整河道,在龙潭湖心修建了一座三层楼楼阁——得月楼。”[32](P119)1961年冬,一对情侣殉情,一炬将得月楼焚毁。1963年,丽江县政府拨款重建,掌墨师傅为白沙大木匠和福全。得月楼为三重檐钻尖顶阁楼,平面呈方形,基座呈八角形,面阔、进深皆3间,8.7米,通高约16米。四角有擎檐柱支撑角梁,三楼檐下施斗拱,三跳七踩,皆出斜拱;建筑雕刻精湛,朱榭雕阑,画栋飞甍,巧妙绝伦。楼阁四面临水,设有美女凳。楼上悬有“得月楼”三字和两幅楹联,皆为郭沫若手笔。一联是毛泽东诗词集句:
春风杨柳万千条,风景这边独好;
飞起玉龙三百万,江山如此多娇。
另一联为郭沫若自撰联:
龙潭倒映十三峰,潜龙在天,飞龙在地;
有十余块碑碣立于象山西麓和藏于龙神祠中,列表如下:【参考文献】
[1][5][21](清)管学宣修,万咸燕纂,杨寿林,和鉴彩点校.乾隆丽江府志略[M].丽江:丽江县县志编委会办公室翻印,1991。[3]李植元.黑龙潭水上建筑[M]//和湛.丽江古城.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03.[4][30][32]牛相奎.玉水龙潭话今昔[M]//和湛.丽江古城.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03.[6][13][23][24][27][28][29](清)陈宗海修.光绪丽江府志[M].丽江:政协丽江古城区委员会编印,2014.[7][1][25][31]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.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[M].昆明:云南人民出版社,2001.[8]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.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[M].云南人民出版社,2001:P822.[9][15](美)约瑟夫·洛克.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[M].昆明:云南美术出版社,1999.[10][22]郭大烈,和志武.纳西族史[M].成都:四川民族出版社,1999.[12]杨林军.徐霞客与丽江[M].昆明:云南美术出版社,2007.[14](清)吴大勋.滇南见闻录[M]//方国瑜.云南史料丛刊卷十二.昆明:云南大学出版社.1998.[16][26]许存仁.福国寺[C].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15.[17][19]丽江府芝山福国禅林纪胜记.碑文.乾隆《丽江府志略》,《光绪丽江府志》.[18]木光.木府风云录[M].昆明:云南民族出版社,2006.[20](明)徐弘祖著,褚绍唐,吴应寿整理.徐霞客游记(下)[M].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2.
注:原文刊载《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2017年第4期。
【作者简介】陈登宇(1966—),男,纳西族,丽江市博物院副研究馆员,主要从事文物鉴定及地方文史方面的研究。
◇第612期◇
免责声明: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,与本无关。
版权声明:如需转载、引用,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530.cn/gl/2841.html